工作十余年,最美的青春獻給了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我是一個技能單一的語文老師,雖說小學教師不分科,但我深知:我只能教語文(盡管教得不怎么好),數(shù)學英語都不會,所以,每每看到同事集各方高能于一身,除了羨慕,就只能暗下決心,努力做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老師。這對我來說,也算一個“好的故事”,這故事是理想,是夢境,奇幻而美麗。這個夢,我已做了十幾年。夢,越做越真實,越做越不愿醒來。這個學期,我的夢做成了這樣:
一、識字寫字抓基礎,第一感覺最可靠
寫字,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是重點,低年級如此,高年級仍不可忽視。
本學期已結束,回顧自己近半年的語文課堂,發(fā)現(xiàn)不少問題。其中有個看起來很小,實際很要命的問題——寫字教學。
到了六年級,我對自己班學生的“寫字”要求,主要是書寫要規(guī)范,盡量求美觀。可是,一學期過去,期末考試前,進行“字詞”專項復習時,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孩子出現(xiàn)生字詞“回生現(xiàn)象”。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出現(xiàn)五花八門的錯別字。經(jīng)過一輪復習、鞏固,效果雖然好了許多,但仍有少數(shù)同學仍有問題。
反思再三,我覺得主要問題還是“第一感覺”出現(xiàn)了問題。
每一篇精讀課文,文后一般都有相應的字詞要求書寫。古詩詞、小古文之外的一般現(xiàn)代文中,許多要求寫的字通常是連同文中的詞語要求掌握。我的想法是,除了個別易錯易混的字需要在課堂上指導書寫之外,一般而言,大多數(shù)完全可以由學生自行學習并掌握。所以,自從進入高年級(五六年級),字詞的書寫一般不在課堂上進行,更不寫課堂作業(yè)。所有的字詞,都是安排在課后家庭作業(yè)中,學生自己完成。久而久之,習慣就這么養(yǎng)成了。我不說,孩子們也知道學完第一課時,就該回家自覺完成字詞作業(yè)。
但奇怪的是,每次聽寫詞語,孩子們都不能夠百分之百過關。我一直覺得,有幾個后進生總是出錯,是因為寫得不夠多,不夠認真。實際上,這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沒有及時檢查并糾正他們的錯誤。
一次聽寫檢查,班里一個學習認真、成績優(yōu)異的孩子,在默寫古詩“故人具雞黍”一句時,具體的“具”字寫錯了,他卻不以為然,公然“頂撞”我,說是我的錯,義正言辭:“具”字中間就是兩橫呀!同學們紛紛取笑,他依然自信滿滿。我讓他回到座位自己查找答案,他仍不服氣,打開書本,冷靜看了又看,才發(fā)現(xiàn)自己錯了。
看似不該出現(xiàn)的錯誤,這么認真的孩子怎么就錯了呢?對比其他孩子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的錯誤不足為怪,孩子心中之所以堅定地認為自己是對的,是因為這種錯誤在他的腦海中已經(jīng)形成了習慣,習慣成自然,便是如此。
優(yōu)秀的孩子第一印象是錯誤,幾年來形成了錯誤認知,先不說我這個語文老師的粗心,就這個問題而言,的確值得反思。老師眼中的好孩子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竟然一直沒有察覺,那些作業(yè)習慣和態(tài)度尚有問題的后進生又怎能不出現(xiàn)種種問題呢?而這些問題是不是無法避免呢?我想,是可以避免的。
這就是“第一感覺”的問題,人與人初次接觸,第一印象很重要,對于學齡孩子而言,每個漢字進入他們視野的“第一感覺”也很重要,特別是第一次動筆書寫,第一感覺可能會導致很久都不自知的錯誤。否則,中國那么多的漢字,形近字和難寫的字為什么成為了語文老師共識的易錯易混字呢?
這使我不禁想起:我就讀師范院校期間,畢業(yè)前,學?己“粉筆字”,我兩次都差點未通過的原因,皆因“錯別字”導致,現(xiàn)在回想,學校不讓我“通過”是對的。否則,今天成為語文老師的我,又怎能懷著嚴謹?shù)膽B(tài)度去教我的學生寫好漢字呢?
即使到了高年級,寫字仍然不容忽視,畢竟,教材要求書寫的字詞都是“保本”的,這個基礎抓不牢,是會鬧笑話的。
二、閱讀教學讀促悟,思維發(fā)展點帶面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從應試教育的的角度來看,進入六年級后,即便是與教材配套的《基礎訓練》中的閱讀材料,難度也明顯高了。閱讀材料后面的習題也體現(xiàn)著閱讀時的高階思維。
眾所周知,思維能力已經(jīng)成為語文課堂不可或缺的重心。隨著年級的升高,高年級閱讀教學,必須強化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對事物的認知受知識水平、智力水平、情感意識水平等,共同制約著自身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對于同一個問題,因思維角度和深度的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各不相同。倘若一味尊重每個學生的奇思妙想,結果只能是雜亂無章。對多數(shù)孩子而言,他們的思維習慣可能得不到正確的引導,以至于胡思亂想。
教學《橋》一課,引導學生討論“課文以‘橋’為題的含義”時,孩子們有的從文本內容出發(fā),想到這篇微型小說以“橋”為線索,讓故事情節(jié)曲折動人;有的從故事結局出發(fā),認為這是一座跨越死亡的“生命橋”;最難得的是,孩子可以想到:這是文中的老漢(黨支部書記)所代表的共產(chǎn)黨員與人群中之間建立的情感紐帶。
給孩子們講解《基礎訓練》中與之相對應的練習題時,有個孩子是這么回答的:“我覺得這座‘橋’象征著‘黨的精神’。”我讓他具體談談想法,他說:“我從文中的老漢深受全村人的擁戴,能體會到‘擁戴’這個詞表明老漢深受人民的尊敬,也可以看出老漢身上散發(fā)出的黨的光彩。”這話聽起來像口號,實際是這孩子首先理解了課文,然后領悟了小說的內涵。于是,有我又追問:“能說說‘黨的光彩’究竟是什么嗎?”學生解釋:“就是為了別人的生命不顧自己和兒子的生命。”孩子們異口同聲:這就是“舍己為人”的品質。我總結道:一切為了群眾的利益。這就是黨的精神,黨的光彩。
接著,我讓孩子們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一說生活中類似的人,類似的事。孩子們想到的是這一年里,新冠疫情爆發(fā)后所涌現(xiàn)出的“民族英雄”張定宇、鐘南山等人。
雖說只是一節(jié)練習課,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教師除了要對教材深入研究,對學情精準把握,還要時刻保持聽覺的敏感,思想的敏感。要善于從學生的言語行為甚至是眼神中,捕捉孩子敏感的內心活動,思維的火花往往就是在不經(jīng)意間被激發(fā)。
無論是閱讀課,還是練習課,往往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的思維逐步深入,到文字背后去解密作者的思想,探秘教材編寫者的意圖。精讀課上交給孩子思考的方法,思辨的能力,略讀課和練習課上,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試著加以展示。試想:如果把每節(jié)課都看作一個思維能力訓練的“點”,一個學期,一個學年,乃至一個學段,孩子的思維怎能不得到發(fā)展呢?
三、學“語”習“文”在課堂,讀寫結合勤鍛煉
于永正認為,語文學習仿佛“攢錢”與“花錢”的過程。知識需要積累,文化需要積淀。我小的時候,長輩經(jīng)常稱贊某個人很有文化。文化到底怎么來的呢?我想,大抵就是慢慢積累得來的。
讀和寫的關系,簡單來說就像輸入和輸出的關系一樣。讀,就是積累的過程。課內閱讀,目的在于學習方法和能力。課外閱讀才是源頭活水。
寫好文章,首先必須有豐富的詞匯,其次才是章法。詞匯當然離不開積累,除了抄寫、背誦之外,多讀書,讀好書,才能不斷擴充腦海中的言語素材。若要下筆如有神,必須讀書破萬卷。所有的好詞好句積累,都是為了在需要的時候能用得上。積累得越多,用得越稱心。
小學生寫作文,離不開模仿。本學期,在習作教學方面,我仍然堅持讀中學寫,讀寫結合。
除了教材規(guī)定的單元習作教學之外,關于寫的訓練還貫穿在閱讀課教學和語文園地中的“詞句段運用”板塊中。
統(tǒng)編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閱讀策略單元后面的《語文園地》中就有“詞句段運用”,其中要求學生根據(jù)例句寫一寫“人對某件事入迷”的情景。例句列舉了本單元第一篇課文《竹節(jié)人》中的兩段話:①“下課時,教室里擺開場子,吸引了一圈黑腦袋,攢著觀戰(zhàn),還跺腳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熱鬧。常要等老師進來,才知道已經(jīng)上課。”②“偏偏后面的同學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長脖子,恨不能從我們肩膀上探過來。”這兩句話,都刻畫了同學們在教室里玩“竹節(jié)人”游戲時的入迷情景。
孩子們經(jīng)過對比閱讀,發(fā)現(xiàn)兩段話都抓住了人物的“動作”來寫。通過聯(lián)系已有的習作經(jīng)驗,同學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所有寫人寫事的文章,都離不開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細節(jié)描寫。經(jīng)過同學們冷靜地思考,他們很輕松就能夠寫得有模有樣。對比幾個孩子寫出的內容,我很高興。覺得孩子們想得比我深入,寫作水平比我好。
教材同步習作,并不是所有的習作主題要求的“習作要素”都和本單元的“閱讀要素”相關聯(lián)。具體教學中,根據(jù)不同習作要求,選擇恰當?shù)牧曌髦笇Р呗燥@得尤為重要。其實,大體模式還是可以結合學過的文章,歸納出一兩點比較適用于我班學生的習作“技法”,鼓勵學生大膽寫,真實地寫,不要求文質兼美,有話說、說明白即可。
我從不愿為了應試而教學生該怎樣對付作文,但對學生的作文也絕非放任自流。寫前先指導,讓每個孩子知道寫什么,知道怎么寫;寫完后再指導,讓孩子自己總結:怎么寫才更好,針對不足再修改。
關于習作教學,對我來說一直都是老大難的問題,一直在摸索,一直在前進,只是這個學期仍有許多不足:例如,習作過程中的指導不及時、不到位,下學期將努力實現(xiàn)當堂訓練、當場指導;還有,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分層指導做得不好,沒有因材施教。
四、口語交際缺訓練,能說會道是短板
聽說讀寫是語文能力的根本,關于“說”,我們班的總體狀況不甚理想,有的孩子不會說,有的孩子不敢說,有的孩子不知道怎么說,能說會道的就那么個同學。這樣的情況延續(xù)到了六年級,著實讓人著急。
教材中的“口語交際”,在我的語文課堂上,更多時候成為可有可無的“走過場”。首先,作為老師,我自己對這個部分的重視程度不夠,也從未認真?zhèn)湔n,經(jīng)常一帶而過,讓學生讀讀說說就過去了。
其實,教材中的“口語交際”編排,意義非凡。以第二單元《口語交際——演講》為例,口語交際也是一個孩子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演講,首先要寫好演講稿,這是書面表達能力的集中體現(xiàn);其次要注意演講的技巧,語氣、語調、肢體語言等都需要在實際的情景中得到鍛煉。如果提前精心設計,孩子又怎么會無話可說呢?
我想,我需要不斷反思,更需要努力實踐,努力讓課堂教學少一些缺憾。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教育教學就是一個尋夢的過程,也是自我審視、自我批判,不斷成長的過程。語文課堂,本身就是生命的課堂,看到一個一個鮮活的生命,也就看到了自己的價值。因此,教育他人也是在尋找自我。
我喜歡做這樣的夢,也喜歡這樣做夢,這是一個奇幻而美麗的夢。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