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愛的黨組織:
面對一場突如其來的巨大地震災難,中國政府在災難發(fā)生后,高效率地啟動了應急機制,整個抗災工作有序地進行,各方面的調度、協(xié)調充分體現(xiàn)了統(tǒng)籌兼顧的科學方法。其中,心理干預就是彰顯科學抗災的理念。
心理危機干預,屬廣義的心理治療范疇,是借用心理治療的手段,幫助當事 人,處理迫在眉睫的問題,恢復心理平衡,安全渡過危機。干預的對象不一定是“患者”,干預的最低目標應是保護當事人,預防各種意外,故常動用各種社會資源,尋求社會支持。
地震災難由于具有毀滅性、破壞性、難于抗拒性的特點,造成的恐怖氛圍,大量傷亡、財物的巨大破壞以及震后災區(qū)的情景給受災人造成了難于抹去的心理創(chuàng)傷,特別是可能給一些兒童帶來終身的心理阻礙。世界上一些國家,較早就開始探索救災的心理危機干預問題。
災難發(fā)生后,救人、保護生命當然是第一位的。因此,在救災的初期主要任務是救死扶傷,盡最大努力減少人員的傷亡。但救災進展到一定階段,如何讓受災人員從心理上得到調整、恢復正常心態(tài)就顯得非常重要。因為心理救治不及時,受難者面對骨肉的分離、家破人亡、廢墟一片、哀號連天的悲慘場景,往往會造成精神上的障礙,引發(fā)新的問題,給救災工作和災后重建工作帶來嚴重的后果。
在這次汶川地震發(fā)生后,我們的救災工作就體現(xiàn)了科學抗災的理念,以極快的速度使災區(qū)的秩序得到了穩(wěn)定,數百萬災民得到了有效的安置,對遇難者遺體的妥善處理維護了遇難者的尊嚴。全國上下空前團結,通過各種渠道支援災區(qū)人民,黨和政府對災區(qū)的關懷和重建的決心信心,給了災區(qū)人民巨大的精神力量,這就是我們做好心理干預的前提和基礎。
但是,心理危機的問題仍然必須做好科學、細致和扎實的工作。俗話說“哀大莫過于心死”,心理危機的干預最重要的就是要設法恢復災民的心理平靜,使之能理性地接受現(xiàn)狀、平靜面對還可能產生的不幸,激發(fā)與災害抗爭到底的意志,自覺參與救災和災后重建,煥發(fā)出人性的光輝。這些就需要我們在宣傳、教育、救助、安置的各方面工作必須有針對性,做好疏導和安撫工作,讓每一個災民都感受到被關愛、被重視、被尊重,而不是被拋棄、被放棄、被歧視,讓心理回復正常。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