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歷史八下第一單元 總結
第1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時間:1949年9月地點:北平
內容:1、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起臨時憲法作用)
2、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3、決定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北平為首都并改名為北京,采用公元紀年4、在天安門廣場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以表示對革命先烈的無限崇敬和緬懷中國人民政府委員會
時間: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地點:中南海勤政殿
內容:政府領導人宣布就職,決定以“共同綱領”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針,
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
開國大典
時間:1949年10月1日
內容:毛澤東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升起五星紅旗,奏起《義勇軍進行曲》,54門禮炮齊鳴28響毛澤東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宣布,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國內: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
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國際: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
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西藏解放
時間:1951年
代表:西藏首席代表:阿沛阿旺晉美與中央人民政府地點:北京方式:和平解放
意義:至此,祖國大陸獲得了統(tǒng)一,各族人民實現(xiàn)了大團結
第2課最可愛的人
朝鮮內戰(zhàn)爆發(fā)時間:1950年6月抗美援朝
原因:1、美國的侵略活動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
以美軍為主的所謂“聯(lián)合國軍”越過“三八線”一直打到中國邊境鴨綠江邊
美軍飛機入侵中國領空,轟炸掃射中國東北邊境城市
美軍第七艦隊入侵中國臺灣海峽,組織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2、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請求中國政府派兵援助目的: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司令員:彭德懷時間:1950年10月軍隊: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爭中出現(xiàn)的中國英雄:黃繼光、邱少云、楊根思等
中國人民志愿軍的精神:高度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結果: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zhàn)協(xié)定上簽字
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戰(zhàn)爭的勝利,中國人民志愿軍分批回國
第3課土地改革
原因:1、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fā)展
2、新中國成立后,占中國三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qū)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時間:1950年目的/內容: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性質:新中國成立后頒布的第一部重要的土地法土地改革中,農民獲得了:土地、農具、牲畜、房屋;免除了地租本次土改與過去土改的不同:注意保存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
作用:孤立地主階級,減少土改中的阻力,從而有利于發(fā)展生產結束時間: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外)
意義:1、徹底摧毀了中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2、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3、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yè)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fā)展,為國家的工業(yè)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擴展閱讀:人教版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總結
第1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建立: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2.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1)分封制:
①含義:分封制又稱封邦建國,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wèi)王室。
②目的:擴大周朝的統(tǒng)治范圍,鞏固周王朝的統(tǒng)治.③分封對象:功臣,王族,先代貴族。④權力: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tǒng)治權.
⑤義務:為天子鎮(zhèn)守疆土、隨從作戰(zhàn)、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⑥作用:前期加強了天子對地方的統(tǒng)治,擴大了統(tǒng)治區(qū)域,鞏固了周王室的統(tǒng)治,但是隨著兼并戰(zhàn)爭的開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⑦瓦解:
A.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諸侯有諸多大權,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使諸侯國實力不斷的增強。
B.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井田制瓦解。(根本原因).(2)宗法制:
①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tǒng)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最終以保證王權的穩(wěn)定
②含義:它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是實行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lián)系的制度。
③實質:按血緣關系分配政治權力,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秩序。④最大特點:嫡長子繼承制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確立起嚴格的大宗小宗體系,兩者既是家族等級之分,又是政治隸屬關系。
⑤影響: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于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注重家庭建設、提倡尊老愛幼、過分重視人情關系、人為劃分遠近尊卑,和現(xiàn)代平等、法制意識有些違背。(尊宗敬祖、重男輕女)】
⑥與分封制關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實行的基礎,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xiàn)就是分封制。他們互為表里,相互依存,成為維系統(tǒng)治階級內部關系,加強奴隸主貴族世襲統(tǒng)治的工具。
3.西周時期政治制度的特點:①神權與王權相結合.(祭祀)
②最高執(zhí)政集團尚未實現(xiàn)權力的高度集中
③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最基本的特點)二、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秦朝的統(tǒng)一: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tǒng)一六國(韓、趙、魏、楚、燕、齊)。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秦朝。2.皇帝制度:
①由來:秦始皇從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個字構成了皇帝.
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內涵:皇帝獨尊(如各樣稱謂“朕、制、詔、璽”等);皇權至上(一人掌握全國政治、經濟和軍事等一切大權);皇位世襲(以此顯示權力不可轉移)。③影響:秦始皇首創(chuàng)的皇帝制度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征。3.中央官制與郡縣制:(1)中央官制:①三公:
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長,協(xié)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務,分左右兩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負責執(zhí)掌群臣奏章,下達詔令,監(jiān)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事事務,但沒有實權。
②丞相之下設九卿,分別掌管各項具體政務,它們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2)郡縣制:
①由來:春秋時期,就已有縣和郡。商鞅變法時,廢分封,行縣制。秦統(tǒng)一后,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在全國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②內容:地方政權機構分郡縣兩級?な亲罡叩牡胤叫姓䴔C構?な睾涂h令都由皇帝任免。③作用:與分封制相比較,最主要的差別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たh長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襲。是中央集權制度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襲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4.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隨著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度的設立,標志著封建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影響:
①隨著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秦朝國力日益增強。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②秦統(tǒng)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封建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的統(tǒng)一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tǒng)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chuàng)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制統(tǒng)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消極)三、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漢初郡國并行制:
①西漢初年,在地方上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王國,郡國兩制并行。(郡縣制和分封制同時實行)。
②封國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也會與朝廷對抗,郡國并行制不利中央對地方統(tǒng)治,從景帝到武帝時開始逐步削弱王國勢力。(漢武帝時頒布“推恩令”,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2.漢朝至唐朝的選官制度:⑴察舉制:為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統(tǒng)治的需要,兩漢時期推行新的選官制度,包括察舉、征召等。察舉即選舉,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是兩漢選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徑之一。漢武帝令郡國每年舉薦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選拔制度。孝廉成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西漢時主要是以才能和品德為推薦標準,東漢初重孝廉;但發(fā)展到東漢后期,門第族望成為選舉的依據(jù),使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發(fā)展形成并發(fā)展起來。
⑵九品中正制:魏晉南北朝時期,朝廷要職多由世家大族擔任。選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在這種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門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們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學、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難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隨著世家大族的沒落,依靠門第選官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xù)下去。九品中正制必然隨著世族門閥制度的衰落而消亡。
⑶科舉制:
①建立:隋朝時,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吏。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②發(fā)展:唐宋元各朝繼承并完善了科舉制。
③作用: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lián)系起來,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婆e取士,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這一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總:積極作用(前期~隋唐宋元時期):
①有益于擴大和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政治基礎
②廣大庶族地主通過科舉入仕做官,給封建政權注入了生機和活力。③有利于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
④營造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和刻苦勤奮讀書的氛圍。⑤促進了文學的繁榮,如唐朝以詩賦取士,促進唐詩繁榮。消極作用(后期~明清時期):
①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考者,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
學問或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
②八股取士所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學術文化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③清末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fā)展,是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④科舉制度不利于知識創(chuàng)新,更不利于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3.唐朝三省六部制:①中書。ㄘ撠煵輸M和頒布皇帝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尚書。ㄘ撠焾(zhí)行命令),在門下省下設政事堂,在尚書省下設六部.
②評價:三省的最官長官都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三省相互控制和監(jiān)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chuàng)造。而六部分工明確,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4.元朝的行省制:
①實施原因:元朝地域遼闊;吸取了宋代教訓,要改變地方無權,人浮于事的局面。②內容: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地方上設置行中書。ㄐ惺。,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
③作用:是我國省制的開端,是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四、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明朝宰相制度的廢除與內閣的出現(xiàn):(1)宰相制度的廢除:
①原因:朱元璋鑒于歷史上宰相專權亂政,妨礙皇帝行使權力的教訓,為穩(wěn)定和鞏固封建
政權。
②標志:1380年明太祖以“謀危社稷”罪名,誅殺胡惟庸,同時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
③影響:A中國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標志著皇權對于相權的斗爭中取得了徹底的勝利;缺少制約皇權機制,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B.導致皇帝政務繁多,身心疲憊。(2)內閣的出現(xiàn):
①背景:廢除丞相制度后明太祖政務繁忙。
②過程:A.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但很少參決政事;B.明成祖朱棣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決策,內閣制度正式確立。(沒有決策權)C.明宣宗時期,內閣大學士被授予替皇帝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擬權。(沒有決策權)③特點:
A.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而是為皇帝處理國政的內侍機構;B.閣臣的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④評價:A.無獨立決策權、行政權,完全依附于皇帝;B.內閣大學士隨時因皇帝個人愛憎而升降;C.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可能對皇權構成制約作用;中西方內閣之區(qū)別:①性質:中國明朝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或決策機構,而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無決策權;西方內閣是行政機構。
②官吏任免:中國明朝閣臣的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而西方由議會選舉中獲勝的最大黨組織內閣;對議會負責。③實質:中國明朝內閣制是封建社會君主專制的產物;而西方內閣制是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產物。
2.清朝設軍機處的設置:
①原因:加強皇權,及時處理西北戰(zhàn)事。
②內容:雍正帝設軍機處,由皇帝選擇親信的官員充任軍機大臣,軍機處機構簡單,辦事效率較高,政策決策封閉性的特征也更為明顯。③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五.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特點:
1.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過程與歷史特點:
演變過程:禪讓制(原始社會后期)王位世襲制(夏商時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周)中央集權制度(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核心,秦漢開始形成,經過歷朝發(fā)展完善,到明清時期達到頂峰,延續(xù)了兩千多年)。
演變特點:⑴分封制和宗法制:(見前)⑵中央集權制度:
A.中國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其最大特點是權力高度集中,以至高無上的皇權為核心;人治大于法治。
B.一直存在皇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但專制主義制度和中央集權制度發(fā)展的趨勢不斷加強,中央在對地方的矛盾最終在北宋解決;蕶嗯c在對相權的矛盾在明朝解決。
C.政治制度和倫理道德相結合,儒家思想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長期影響政治制度。
2.中央集權制度的歷史作用與社會影響:
⑴歷史作用:徹底打破了傳統(tǒng)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⑵社會影響:
積極(主要在封建社會形成和上升時期):
①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fā)展,②有利于維護祖國統(tǒng)一與領土完整,③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guī)模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有利于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④在統(tǒng)一的環(huán)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消極(尤其是在封建社會的衰退時期):
①君主專制容易導致暴政并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隊伍,使政治黑暗,腐敗.②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學和文化的發(fā)展嚴重的滯后.③在封建社會末期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使中國落后于西方。(雙重影響并存、地位前后不同)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人教版歷史八下第一單元 總結》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人教版歷史八下第一單元 總結: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