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對未來教育作了如此論述:“未來教育=人腦+電腦+網絡”。知識爆炸的年代,如何解決學生的學習時間、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有限與知識激增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主要方法無疑就是借用不斷發(fā)展的現代教育技術。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必將大大促進現代教育的發(fā)展,也必將促進語文教學的現代化,使語文教學發(fā)生巨大變革,從而增加教學的容量、提高教學的質量。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這個大環(huán)境下,我們語文教學也應該立足實際,尋求創(chuàng)新。因此我有以下幾點經驗,供大家借鑒:
首先,我改變了語文課堂上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樹立“學教并重”的教學理念,既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可以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例如我們可以在教學中運用豐富的信息資源,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講授《鄉(xiāng)愁詩兩首》時,我從網上找來作者的照片給學生欣賞,下載馬思聰的《思鄉(xiāng)曲》給他們配樂朗誦;在講授《寓言四則》時,我給學生播放有關的vcd。豐富的畫面,動聽的音樂,使靜態(tài)的知識變得動態(tài)化,化抽象為具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善于利用信息技術來檢索、收集、分析、處理教學中的有關資料,促進語文的學習。
其次,傳統(tǒng)教學由于媒體單一,只能教師講,學生聽,導致學生厭學。而信息技術的最大特征是交互性,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當觀眾的局面徹底改變。教師和學生之間改變了原來的控制與被控制、傳授與被傳授的關系,取而代之的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平等、民主的關系。教學模式從以教師為中心走向教師、學生雙主體的教學模式。因此,我在語文教學中,改變了“滿堂灌”的方式,利用多媒體,更好的采用“探究-合作”的模式,教師應該盡量引導學生發(fā)表自己獨特的看法,盡可能地去挖掘學生的潛力,讓學生的天分充分展現出來,讓他們的個性得以健康、充分、自由地發(fā)展。例如,在講授《陳太丘與友期》一課時,可先用幻燈打出關于這篇課文的幾幅圖畫,讓學生根據畫面將故事復述出來,然后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再來分析課文。在講授古詩時,先讓學生回家利用互聯(lián)網、書籍等各種信息手段,查找作者及詩歌的有關內容,然后在課堂上互相交流。這些都使有意識的學習活動和無意識的學習活動相結合,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也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求知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因此,多媒體課堂中,我們語文教師將不再是信息的主要傳遞者、裁判者 ,我們將用更多的時間同學生交流情感、認知體驗 ,共同探討問題 ,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自由、安全的課堂心理環(huán)境 ,要求學生在合乎道德和誠實的游戲規(guī)則下開展信息交流或虛擬溝通。因此 ,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課堂教學將更加突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與社會資源之間彼此的交流、合作、分享的特點。個人探究、小組商議與互助、全班呈現、交流與評價將有機結合起來。
第二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經驗材料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對未來教育作了如此論述:“未來教育=人腦+電腦+網絡”。知識爆炸的年代,如何解決學生的學習時間、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有限與知識激增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主要方法無疑就是借用不斷發(fā)展的現代教育技術。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必將大大促進現代教育的發(fā)展,也必將促進語文教學的現代化,使語文教學發(fā)生巨大變革,從而增加教學的容量、提高教學的質量。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這個大環(huán)境下,我們語文教學也應該立足實際,尋求創(chuàng)新。因此我有以下幾點經驗,供大家借鑒:
首先,我改變了語文課堂上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樹立“學教并重”的教學理念,既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可以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例如我們可以在教學中運用豐富的信息資源,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講授《鄉(xiāng)愁詩兩首》時,我從網上找來作者的照片給學生欣賞,下載馬思聰的《思鄉(xiāng)曲》給他們配樂朗誦;在講授《寓言四則》時,我給學生播放有關的vcd。豐富的畫面,動聽的音樂,使靜態(tài)的知識變得動態(tài)化,化抽象為具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善于利用信息技術來檢索、收集、分析、處理教學中的有關資料,促進語文的學習。
其次,傳統(tǒng)教學由于媒體單一,只能教師講,學生聽,導致學生厭學。而信息技術的最大特征是交互性,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當觀眾的局面徹底改變。教師和學生之間改變了原來的控制與被控制、傳授與被傳授的關系,取而代之的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平等、民主的關系。教學模式從以教師為中心走向教師、學生雙主體的教學模式。因此,我在語文教學中,改變了“滿堂灌”的方式,利用多媒體,更好的采用“探究-合作”的模式,教師應該盡量引導學生發(fā)表自己獨特的看法,盡可能地去挖掘學生的潛力,讓學生的天分充分展現出來,讓他們的個性得以健康、充分、自由地發(fā)展。例如,在講授《陳太丘與友期》一課時,可先用幻燈打出關于這篇課文的幾幅圖畫,讓學生根據畫面將故事復述出來,然后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再來分析課文。在講授古詩時,先讓學生回家利用互聯(lián)網、書籍等各種信息手段,查找作者及詩歌的有關內容,然后在課堂上互相交流。這些都使有意識的學習活動和無意識的學習活動相結合,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也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求知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因此,多媒體課堂中,我們語文教師將不再是信息的主要傳遞者、裁判者 ,我們將用更多的時間同學生交流情感、認知體驗 ,共同探討問題 ,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自由、安全的課堂心理環(huán)境 ,要求學生在合乎道德和誠實的游戲規(guī)則下開展信息交流或虛擬溝通。因此 ,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課堂教學將更加突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與社會資源之間彼此的交流、合作、分享的特點。個人探究、小組商議與互助、全班呈現、交流與評價將有機結合起來。
另外,在教學中,我們還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包括獲取、分析、加工、利用、創(chuàng)新信息的能力等。使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要求,通過各種媒體,如互聯(lián)網、書籍、報紙、電視等,或者自己親自調查、參觀,主動地、有目的地去發(fā)現信息,然后通過綜合、歸納、抽象、聯(lián)想等組織材料,與他人分享,解決實際中的各種問題等。
總之,我們教師要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使學生將上述信息的獲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內化為自身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從而形成影響他們一生的品質。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對語文教師是一種挑戰(zhàn)。我們既要潛心學習前輩語文教育家們的寶貴經驗,又要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既要了解信息技術,又要用更高的標準重新認識語文教學的精髓!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痹感畔⒓夹g與語文學科整合之花越開越燦爛!
第三篇:13.5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經驗材料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經驗材料
顧旗小學武小宏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對未來教育作了如此論述:“未來教育=人腦+電腦+網絡”。知識爆炸的年代,如何解決學生的學習時間、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有限與知識激增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主要方法無疑就是借用不斷發(fā)展的現代教育技術。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必將大大促進現代教育的發(fā)展,也必將促進語文教學的現代化,使語文教學發(fā)生巨大變革,從而增加教學的容量、提高教學的質量。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這個大環(huán)境下,我們語文教學也應該立足實際(請關注:Wwww.7334dd.com),尋求創(chuàng)新。因此我有以下幾點經驗,供大家借鑒:
首先,我改變了語文課堂上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樹立“學教并重”的教學理念,既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可以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例如我們可以在教學中運用豐富的信息資源,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講授《鄉(xiāng)愁詩兩首》時,我從網上找來作者的照片給學生欣賞,下載馬思聰的《思鄉(xiāng)曲》給他們配樂朗誦;在講授《寓言四則》時,我給學生播放有關的vcd。豐富的畫面,動聽的音樂,使靜態(tài)的知識變得動態(tài)化,化抽象為具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善于利用信息技術來檢索、收集、分析、處理教學中的有關資料,促進語文的學習。
其次,傳統(tǒng)教學由于媒體單一,只能教師講,學生聽,導致學生厭學。而信息技術的最大特征是交互性,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當觀眾的局面徹底改變。教師和學生之間改變了原來的控制與被控制、傳授與被傳授的關系,取而代之的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平等、民主的關系。教學模式從以教師為中心走向教師、學生雙主體的教學模式。因此,我在語文教學中,改變了“滿堂灌”的方式,利用多媒體,更好的采用“探究-合作”的模式,教師應該盡量引導學生發(fā)表自己獨特的看法,盡可能地去挖掘學生的潛力,讓學生的天分充分展現出來,讓他們的個性得以健康、充分、自由地發(fā)展。例如,在講授《陳太丘與友期》一課時,可先用幻燈打出關于這篇課文的幾幅圖畫,讓學生根據畫面將故事復述出來,然后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再來分析課文。在講授古詩時,先讓學生回家利用互聯(lián)網、書籍等各種信息手段,查找作者及詩歌的有關內容,然后在課堂上互相交流。這些都使有意識的學習活動和無意識的學習活動相結合,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也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求知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因此,多媒體課堂中,我們語文教師將不再是信息的主要傳遞者、裁判者 ,我們將用更多的時間同學生交流情感、認知體驗 ,共同探討問題 ,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自由、安全的課堂心理環(huán)境 ,要求學生在合乎道德和誠實的游戲規(guī)則下開展信息交流或虛擬溝通。因此 ,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課堂教學將更加突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與社會資源
之間彼此的交流、合作、分享的特點。個人探究、小組商議與互助、全班呈現、交流與評價將有機結合起來。
另外,在教學中,我們還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包括獲取、分析、加工、利用、創(chuàng)新信息的能力等。使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要求,通過各種媒體,如互聯(lián)網、書籍、報紙、電視等,或者自己親自調查、參觀,主動地、有目的地去發(fā)現信息,然后通過綜合、歸納、抽象、聯(lián)想等組織材料,與他人分享,解決實際中的各種問題等。總之,我們教師要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使學生將上述信息的獲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內化為自身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從而形成影響他們一生的品質。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對語文教師是一種挑戰(zhàn)。我們既要潛心學習前輩語文教育家們的寶貴經驗,又要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既要了解信息技術,又要用更高的標準重新認識語文教學的精髓!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痹感畔⒓夹g與語文學科整合之花越開越燦爛!
第四篇: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經驗材料網絡論壇教研在教育、教學、教師專業(yè)化成長中的應用
富?h第三中學
辛洪亮
網絡論壇教研在教育、教學、教師專業(yè)化成長中的應用
富?h第三中學辛洪亮 網絡論壇教研是一種以網絡為媒介的全新的教研方式。它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跨越時空,跨越地域,實現教師與教師間的互動,它以一種平等、和諧、自由的交流方式,坦誠的交換意見和建議。開放、包容、接納、理解和信任的方式,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教師自愿地參與進來,擴大了教研工作的輻射面,為廣大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搭建一個嶄新的平臺。
教師專業(yè)化成長是時代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時代在進步,科技發(fā)展迅速,要求教師學會利用各種技術手段來促進自己的教學手段、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來促進自身專業(yè)化的成長。而網絡論壇教研技術無疑為教師專業(yè)化成長與發(fā)展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臺,通過網絡論壇教研,讓我們教師在專業(yè)化成長道路上有很多的收獲,幫助我們教師成長。
一、異地交流,共享成果。
網絡教研通過教研群體,進行區(qū)域網絡教研活動,使之達到了一種區(qū)域的共享,互補的功效,能夠實現異步、同步相結合的更加以人為本的教研。教研群體形成的共同的觀點、經驗和案例,一方面是參加網絡教研的教師集體智慧的結晶,另一方面也是網絡教研組織者進行整理、聚合的結果。通過網絡教研,群策群力,大家把自己的教學困惑、教學觀點、教學經驗與大家一起分享,凝聚更多人的智慧,達到交流成長的目的,促進了教師與教師的廣泛交流。
二、突出“教研”二字。
網絡教研要注重實效,不能走形式主義,教師要將網絡教研平臺作為個人反思的工具,利用網絡教研平臺將自己的實踐經驗完整的保存下來,成為能夠進行經驗提升的實踐素材,為后續(xù)的專業(yè)成長提供知識準備。同時,教師要將網絡教研平臺上教學中的困惑拿出來大家共同思考,研討、形成更好的思想共享于網絡教育平臺之中。教師通過網絡平臺互相交流、探討、對話、互動,取長補短,吸取精華,及時調整教學思路,又通過反思,與同行分享得失,及時得到專家、優(yōu)秀教師的專業(yè)引領,從而形成教師專業(yè)成長的良性循環(huán)
三、網絡教研是教師自我展示的舞臺。
通過網絡,教師還可以將自己的教學研究、教學反思成果及時發(fā)表,教師個人的思想與收獲得到廣泛的傳播,教學情境以及教師個人教學風格、教學智慧等得以記錄和展現,在與他人交流思想、分享經驗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個人反思的理論層次,在交流中得到認可與激勵。能夠讓每一個教師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自主學習中去,從而終身學習,熱衷于自我更新,推動了教師自身的進步,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不僅教師可以寫一些教學的反思、范例、經驗和感觸,還可以為他人提供豐富的一線的實踐素材,得到同行和專家的幫助引領。網絡教研將是可以催人奮發(fā)、促人反思的新技術、新手段,是可以使教育和專業(yè)化成為廣大教師的自覺追求,只要我們堅持下去,只要我們形成合力,我們就一定會把教育和教師專業(yè)化提升到“以學校為本、以教師為本、以學生為本、以家長為本”的新高度。
網絡教研以最省時最省力的形式實現了教師間的廣泛互助,集思廣益,揚長避短、取長補短,更有利于達成教學設計最優(yōu)化的目的。
在網絡教研平臺里,無論老、中、青教師都能走到一起,精神上互相鼓勵,業(yè)務上互相取長補短,成為真正的志同道合者。在一個個專題論壇和教師群里,我們結識了許許多多和我們一樣有著相似追求的“知音”,找到了一處溫馨的精神家園。我們一起暢談教學改革,交流心中所想,討論內心困惑。老師們充滿激情的評論,流淌著內心的真情;富有哲理的見解,散發(fā)著智慧的光芒;恰逢時機的引領,全心全意的真誠,這一切都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讓我們感受到一種莫大的幸福,也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成長。
第五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經驗材料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經驗材料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的時代,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發(fā)展的大趨勢。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基礎教育不可避免的要更新觀念、改革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越來越受到重視,特別是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活動已尤為現代教育不可缺少的內容。同時也是平衡城鄉(xiāng)教育資源不均衡;縮小城鄉(xiāng)差別的重要手段之一。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可以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易于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的難點。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加大了課堂的容量。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運用網絡資源開闊了教師的視野。彌補農村學校教學參考資料不足的欠缺。
網絡和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信息技術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教學諸多領域。亦為新課程中優(yōu)化教育教學的新的課改途徑。因此,我校高度重視信息技術在我校的發(fā)展與應用。
一、成立了信息技術教研組
201*年我校成立了信息技術學科教研組,具體負責信息技術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研究制定信息教育發(fā)展目標、任務。并具體負責實施信息教育的課堂教學任務。
二、加強教師信息技術培訓,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 整合。搭建各種教學應用軟件平臺,建設教育教學軟件資源。
三、教師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培訓。
整合的關鍵是教師,離開了教師的積極參與,整合將無從談起。201*年以前信息技術在我校來講可以說就是空白,一般教師只知道有計算機,但從沒接觸過。對計算機的其它功能了解甚少。更不要說是
用計算機做課件了,加之當時學校沒有進入互聯(lián)網。更沒有現成的課件可以使用,針對這種情況,加強教師信息培訓工作是當務之急,具體做法:
1、 培訓現代信息環(huán)境下先進的教育理念,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
2、 培訓教師信息技術能力。使教師能夠運用技術表達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
3、 教學設計方法培訓,使教師能夠很好地規(guī)劃和設計自己的教學。
4、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模式培訓,使教師了解信息化教學展開具體進程方式。
通過不懈的努力,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在我校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在二oo五年《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考核》中全校79名教師全部拿到了合格證書。
二、 初步完成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
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促進了學生主動學習,高質量地實現學科教學效率。培養(yǎng)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技能的應用能力,分析和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交流和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主動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處理、發(fā)布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傊_到了為促進學科教學、全面地、高質量地實現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綜合目標。
三、教學設計體現了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教學設計是一個結構性的系統(tǒng)。應綜合考慮系統(tǒng)包括的各個要素環(huán)節(jié),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并確定合適的教學方式和應用方式以及這些構成性的要素和環(huán)節(jié)所包括的教學目標和設置。教學內容的分析。學習者的分析。教學及學習活動的設計,教學評價的設計等。信息技術整合的教學設計又是一個過程的系統(tǒng)。教師在動態(tài)中把握住了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這種互動可能帶來的影響和后果,強化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中可預見性和生成性。充分運用了“學教并重”的教學理念。
四、 做到“人”“機”“教”“學”的合一效應。
新課程理念倡導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生命歷程。應當煥發(fā)生命的無窮活力。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過程也是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4個要素之間的動態(tài)過程。逐漸養(yǎng)成相互尊重,相互溝通,戒驕戒躁的優(yōu)良品德,同時在生生互動中利用多媒體技術提供一些形象化的手段,如手勢、表情、聲音、動畫、文字、圖形、圖像等直接扶持生生之間的交流、討論等。使學生的知識、情感品德以及學法得以全面升華。
五、 達到了現代與傳統(tǒng)的互補效應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充分以課程目標為最根本的出發(fā)點,做到了現代多媒體技術與傳統(tǒng)教學方法有機結合。使多媒體手段與傳統(tǒng)教法渾然一體。
六、 貫通“人本教育”變革整合方式。
在追求信息技術應用與教學方式變革的相互促進,避免了利用信息
技術進行“機械電灌”。倡導信息技術應用與多種活動方式相結合,實現多層次的課程目標。
強化了現代信息技術與其他教學技術相結合。以適應學生個別差異和多樣化的發(fā)展需求。
七、 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后做適時地進行反思和總結。 舉辦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展示活動,總結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和網絡技術整合學科教學任務,這次展示活動具有以下特點:
1、 規(guī)模大,參與面廣。
2、 形式多樣,表現在展示的形式多樣,即有聽課觀摩、教師說課、評課討論又有專家講座,教研員點評和領導總結等,展示課手段多樣,從傳統(tǒng)的幻燈片、投影儀到計算機輔助課件和基于網絡的教學,顯示出教學手段的多年的發(fā)展軌跡。
3、 課程觀念發(fā)生很大變化,教學手段變化促進了教學模式方法和評議的改變。
總之,這次展示對我校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起到了推動作用。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給我校教學工作帶來了勃勃生機,這朵奇葩定會更加光彩奪目。
信息技術課改經驗材料
豐樂中心校
張秀
默認推薦相關范文: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經驗體會
淺析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優(yōu)化整合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論文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思考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